兔年春節來了,一起過大年看大展,共迎新春佳節吧!
國子文脈——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
“國子文脈——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”由故宮博物院、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、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主辦,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廣,央視網聯合主辦。
“國子文脈——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”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主旨,選取唐代以來進士群體重要作品179件,通過“進士之路”“博學鴻儒”“藝苑群英”主題單元,展現歷代杰出人物在哲學、經學、史學、文學、藝術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,以及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。
展期:2023年1月16日至4月2日
地點:故宮博物院午門正樓及東雁翅樓展廳、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藝術廳
造化天工 二〇二三年迎新春藝術展
在藝術家眼中,滄海桑田隨歲月沉積變遷,古時的山川江河一如往昔,卻又充滿令人著迷的生機。今日的林泉造物、花鳥自然,經歷著變幻中的不變,更經歷著形制與圖式隨時代而行的演進。在從農耕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更迭歷程中,面對山水自然的取象造境,面對世間風物與故園花鳥,面對充滿匠心雅趣的工藝造物,藝術家們將深思與意匠凝聚于藝術作品之中,并在其中尋找永恒而富有新意的時代價值。
展期:2023年1月17日至2月5日
地點:中華世紀壇一層
大展宏“兔”——癸卯(兔年)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
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兔榮膺十二生肖之列,“兔”字也是一個美譽度很高的字眼,具有吐春開物、豐衣足食等吉祥意蘊。
本次展覽分為四個部分:第一部分介紹生肖起源以及生肖作為春節吉祥物的文化淵源;第二部分介紹自然生態中的兔;第三部分通過玉器、瓷器、青銅器、繪畫等各類與兔相關的文物遺存,介紹歷史文化中的兔;第四部分基于月兔的神性色彩,通過剪紙、刺繡、年畫,介紹民俗文化中的兔。
北京自然博物館依托獨特資源優勢,將稀有兔化石和生動多樣的現生兔標本共同呈現于此次展覽中,觀眾可以更全面細致地觀察,認識和了解兔這個物種和其蘊含的文化寓意。
展期:2023年1月14日至3月5日
地點:北京自然博物館
第十二屆“傲骨幽香”梅花·蠟梅迎春文化展
梅,是中國傳統名花,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,原產于中國南方,西漢時期傳播到北方。唐宋時期,梅花已經成為園林中的重要品種。明清時期,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栽培,乾隆營造清漪園時,在萬壽山、玉瀾堂、樂壽堂等處擺放盆栽梅花及蠟梅,并御筆題下“金盆香透老梅根”、“盆梅白玉爭”等詠梅詩句。
此次展覽展出梅花、蠟梅樹樁盆景及其它植物百余盆,搭配山石、苔蘚、枯木,呈現“縮地成寸”、“日行萬里”的巧妙對比,給人以方寸見天下的磅礴氣度,還有一花識古今的深遠意境。
展期:2023年1月18至1月29日
地點:頤和園暢觀堂(近頤和園西門)
海上客次——徐悲鴻收藏海派繪畫展
徐悲鴻的海派繪畫收藏種類多樣、題材豐富、名家濟濟,此次展覽云集了近20位海上名家,共展出40余件館藏海派作品。展覽中的很多精品畫作都是首次展出。展覽開篇又特別加入了徐悲鴻收藏的《點石齋畫報》,同樣是首次整理發現的珍貴圖書資料,進一步彰顯了大師徐悲鴻對藝術瑰寶的珍愛、守護和傳承。
在此次展覽中,游客可以看到上海作為新興藝術策源地的繁華景象,可以看到中國繪畫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進程,更可以了解到徐悲鴻藝術收藏的系統性和全面性。
展期:2023年1月16日至4月16日
地點:徐悲鴻紀念館
溫馨提示: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醒廣大市民、游客出行時切實做到不聚集、不扎堆,最大限度減少感染風險。